关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3-03-08 01:18:18
关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此文共2589字]

【概述】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15111108128”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根据年度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赴屯溪区、休宁县、徽州区和歙县调研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调研组实地察看了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创新性发展情况,深入了解了全市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实施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下步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我国第一个跨省区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面积13881平方公里,包括安徽省黄山市全境、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总人口200万。2010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程”项目入选2010年十大“国家文化创新工程”。2019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正式公布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为首批公布的七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我市作为保护区核心区域,近年来一直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布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原则,深入实施科学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原生态、原真性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经济、发展旅游和文化创新深度融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持续完善工作机制。根据《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保护区和管理条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试点保护工作条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重点项目保护工作 ……此处隐藏1372个字……面广,文化表现形式不同,自身传承发展规律也不尽相同。因此,要针对各地非遗门类的共性和个性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成立相应机构,更加科学、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财政每年经常性非遗工作经费要适度倾斜,加大对非遗保护资金的投入,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且要按照财政年度收入比例逐年调整增幅。同时,也要鼓励吸收多渠道投资,形成政府资金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为非遗传统工艺保护和振兴提供有力的经费支撑。

二是要进一步培养专业队伍。要从非遗传统工艺传承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落实相关人才政策措施,支持和推进生产性示范基地和传习研学基地建设,为非遗项目传承人带徒授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载体。要加强对专业人才和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培训,引导他们深入开展非遗技艺的探索研究,通过不断实践创新,促进他们成长为更具实力和活力的非遗传承群体,开发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非遗传统工艺产品。

三是要进一步营造社会氛围。要加大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充分利用网络及新兴自媒体平台,创新传播形式,丰富宣传话题,切实提高民众对非遗保护的亲进度和参与度。还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搭建非遗展示平台,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亮点,尽可能多的吸引社会关注,从而全面提高社会参与非遗保护的意识,形成非遗保护自觉性。

四是要进一步发展非遗产业。把现代技术与数字经济融合进去,进一步推动保护区建设,促进非遗生产性保护和生活性保护相结合,非遗保护和遗产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相统一,围绕非遗产业创新发展以及体验式研学消费等关键领域和环节,加快布局产业发展,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努力让我市非遗保护发展更具活力,让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散发更蓬勃生机。

《关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此文共2589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