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阳明心学的管理智慧》有感[此文共3981字]](https://img.hxli.com/upload/4736.jpg)
读《阳明心学的管理智慧》有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阳明心学的管理智慧》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阳春三月收到读书会寄来的白立新先生新书《阳明心学的管理智慧》,因是传统春节后复工,事物繁杂,期间断断续续阅读完此书。合上书本、整理思绪,思考这篇读书笔记要如何书写?我想就结合自身和企业的发展经历去思考,从创业生涯和在学习读书中有没有得到领悟并学以致用,刚好给自己一个梳理和回忆的机会。
中华文明渊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五千年而不曾中断,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不断地改变,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学习和生活。现在社会学习之风盛浓,各种研修班和书籍层出不穷、眼花缭乱,佛家学说、道家学说、儒家学说、阳明心学、哲学、管理学等,虽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态,但也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如何选择和清晰定位是十分重要的,我告诫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最终目的是什么?
我在2007年参加了浙江方太集团董事长茅理翔先生莅临东莞讲授关于家业长青、二代传承的讲座,茅老先生那种浓厚的家国情怀、深厚的儒家思想以及清晰的现代化家族管理模式一下子触动了心灵,让我聆听到了孔子学说、儒家思想、德治天下、现代化管理之间的'完美融合;对于个人、家庭、企业、国家有了不同的认知和感悟。茅老先生阐释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含义,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
……此处隐藏2948个字……行来达到,知行合一是达到致良知的方法。在这里,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的观点是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对于伦理道德是只知而'终身不行',只不过是讲之以口耳,并不身体力行。而道德信条如果不能身体力行,则毫无意义。所以,阳明以'知行合一'的命题,强调了道德信条的实践性品格。王阳明主张在道德实践之中,我们要且知且行,知行合一,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思想的阶段。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用这四句话归纳总结王阳明的心学:'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即使理,我们无需求理与外,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的本心无善恶之分,但受欲念的纷扰染恶,所以我们要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去还原我们的良知之心。
王阳明的心学在当代的知识体系中看来,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中,这是属于唯心主义的阵营的思想,但需要指出的是,王阳明的心学更多的是偏向伦理上的道德哲学,而不是关于心物二元主体的讨论。那么,作为一种道德价值体系,王阳明的思想对于当代思想和实践还是会有一些启发的。譬如知行合一,把我们所了解的道德理性和判断,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才能真的使这样的道德理性产生价值。当代道德思想的发展太快,很多人们铭记于心的道德准则却逐渐的消失在我们的行为中。我们都知道老人摔倒要扶,但因为现实的一些原因和考虑,这样一件理所应当的行为也贴上了太多的标签而变得困难。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该反思我们的伦理道德?反思我们的道德理念是否与我们的道德行为一致?反思我们是不是在尽自己所能去致良知呢?
王阳明的心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时常回想哲人的思想,自己去不断地反思和思考,我们总会有更多的收获,从哲人的智慧之中悟出新的道理。